近日河南出现罕见的强降雨,截止到7.24日,已造成全省133个县(市、区)1306个乡镇757.9万人受灾,因灾遇难56人,失踪5人,全省已紧急避险转移585193人,紧急转移安置919519人,需紧急生活救助20803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76.6千公顷,成灾面积168.2千公顷,绝收面积25千公顷;倒塌房屋3830户9943间,严重损坏房屋7071户21879间,一般损坏房屋23406户62233间。暴雨猛降,洪水突至,道路堵塞、桥梁冲垮、房屋倒塌、人员被困、停水停电,洪灾虽然不像大地震那么突发,无处逃生,但是,也导致一个城市、一个乡镇、一个村庄在一夜之间变成汪洋泽国。757.9万人突然成为灾民,生活被打乱,甚至有的家园没了,房屋没了,生活需要救助。这样的灾难发生后,生命救援、财产安全是第一位的,人们不禁会问,这时候生命救援最重要,真的需要心理急救吗?如果需要,谁来做呢?
➊、洪灾后真的需要心理急救吗?
答案很确定,当然需要。
在网上我们看到不少人质疑“是否真的需要心理援助?”,似乎洪水很快就过去了,道路通了、水下去了,随着生命救援的结束,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郑州已经平安”了。然而,我们通过媒体看到的只是可以看到的生活的一部分,还有看不到的是人的心灵空间。历来灾害过后,环境重建、房屋重建、道路重建、家园重建都是看得到的,但是,心灵的重建,安全感的恢复,恐惧情绪的稳定,创伤记忆的消退,都需要时间。
心理急救的必要性是基于这样一种基本假设,即受灾害影响的人们将经历一系列早期应激反应(生理、心理、情绪、行为、精神等方面),这些应激反应可能会干扰、降低人们的应付能力,特别严重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导致失去正常社会及心理功能。
何时,对谁,在哪里开展心理急救呢?
每次灾害之后,心理援助都是三天或一周后才开始,前期主要是生命救援和财产安全,似乎不需要心理急救。其实,心理急救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就可以开展,然而,有时也可能是在几天或几周之后,这要根据事件持续的时间和严重程度来决定。
心理急救的服务对象是那些因严重危机事件而遭受重大创伤的人们,包括儿童和成年人。然而,并不是每个遭受危机事件的人都需要和愿意接受心理急救,不要强行帮助那些不愿意接受帮助的人,而应使自己随时可以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
我们看到洪水中有的孩子、妇女被成年男性从深水中救出来,或者被困在车里的人员被人们砸破车窗救出来,或者埋在房屋废墟下面的孩子、老人被救出来,或者目睹地铁里灌水后溺亡者遗体者,他们都需要在生命救援之后尽快开展心理急救。
一般来讲,大部分人的应激反应是正常的和可以理解的,即便如此,心理急救可能有助于促进康复。有一小部分受影响严重的人群将需要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支持,以协助其恢复。但绝大多数人在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救灾志愿者、基层工作者、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会恢复得很好。少部分(10%左右)会在一个月后仍然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应对生活的挑战。然而,有些人在危机事件中会显得特别脆弱,他们需要额外的帮助。这包括由于年龄的原因(如小孩和老人)、有精神或身体的残疾、被边缘化或是暴力攻击的目标而处于危险中或需要额外帮助的人群。
有时,受助者可能需要比心理急救更专门的帮助。如受到严重、危及生命安全的伤害,需要紧急医疗救治的人,因过份心烦意乱而不能照顾自己或他们的孩子的人,有可能会伤害自己的人,有可能会伤害别人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救助人应认清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并寻求他人的帮助,比如医务人员或精神卫生专业医生或警察。
➋、谁来做心理救援呢?只能是心理咨询师吗?
答案是否定的,此刻不必一定是心理咨询师,其实,心理咨询师往往是无法到达现场的。就如同问在大街上出现心脏骤停,谁来做心脏急救呢?等心内科医生吗?当然不是!因为心内科医生在医院工作。同样,灾难来临时,心理咨询师还在各自的工作室呢。
那么,谁来做心理急救呢?
这就像问谁来做心肺复苏急救呢?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可以做心理急救吗?
当然可以!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理急救,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做,特别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救援者。而且主要靠非心理学专业的普通人和灾后志愿者。当然,需要培训之后才能做心理急救,就如同心肺复苏急救需要培训一样。
当前洪灾刚过,我们恰恰可以对广大民众开展心理急救的科普知识传播,对广大心理援助志愿者开展心理急救的公益培训,为下一次灾难来临时储备更多的心理急救人才队伍,也帮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身边遭受重大事件或创伤打击的亲友开展心理急救。
➌、如果经过短期培训就能做心理急救,到底什么是心理急救呢?
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心理急救是指对遭受创伤而需要支援的人提供人道性质的支持。PFA包括以下的主题:在不侵扰的前提下,提供实际的关怀和支持;评估需求和关注;协助人们满足基本需求(例如食物,水和信息);聆听倾诉,但不强迫交谈;安慰受助者,帮助他们感到平静;帮助受助者获得信息,服务和社会支持;保护受助者免受进一步的伤害。包括促进自然恢复的基本原则,帮助人们恢复安全感、与他人建立连接、恢复平静和充满希望、获得物质、情感和社会支持,并感到能够自助。心理急救不是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提供,不是专业心理咨询,不是心理解说,不需要对引起不安的危机事件做详细的讨论,不是要求人们分析他们所经历的事,也不要求人们对发生的事件和时间重新整理。尽管心理急救包括聆听受助者倾诉,但并不强迫他们谈其感受和对事件的反应。心理急救的目的是减少最初的痛苦,满足当前的生理和生活基本需要,促进灵活的应对和鼓励适应性调整。
➍、如何开展有效而无害的心理急救?
首先要了解做心理急救的基本伦理或基本道德行为准则:
➀:要尊重受助者,善行而无害:尊重受助者的安全界限、个人尊严和个人权利。要避免由于心理急救行为而导致受助者受到进一步伤害的风险,而应尽最大努力,确保受助者的安全,保护他们免受生理或心理的伤害,尊重受助者的隐私,适当地对受助者的叙述加以保密。要尊重受助者的风俗习惯并且依照他们的文化和社会规范行事,依据受助者的文化背景,年龄和性别做出恰当的帮助行为。能觉察并且能放下自己的偏见。要保证受助者能够在没有歧视的情形下公平地得到帮助,协助受助者行使应有的权利和取得相关的支持,只采取能让受助者得到最佳利益的行动,让受助者清楚知道即使现在不愿意接受帮助,以后仍可以寻求协助。
为了尊重和保护受助者,心理急救援助者要杜绝以下八种不良行为:
Ⅰ:利用与受助人之间的关系。
Ⅱ:以帮助为由向受助者索要任何钱财或恩惠。
Ⅲ:做出虚假的承诺或给予虚假的信息。
Ⅳ:夸大自己的技能。
Ⅴ:强行帮助别人、侵扰受助者。
Ⅵ:通过施加压力的方式让受助人叙述痛苦的经历。
Ⅶ:将受助者的经历与他人分享。
Ⅷ:对受助者的行为或感受做出评价。
➁:要具有文化敏感性,调整自己适应受助者:作为一名施助者,觉察自己的语言种类、文化背景、生活语境和信仰并且摈弃由此带来的偏见是很重要的。我们应用最恰当和让受助者舒适的方法来对受助者给予援助。最好能用受助者熟悉的语言,尽量杜绝使用专业词汇,尽量避免使用负性或病理性词汇。要能“察言观色看动作,不提心理做心理”。
➂:关注其他救援信息,心理急救莫孤立:心理急救往往是大规模紧急事件救助措施中的一部分。当成百上千人受影响时,会联动实施多种多样的紧急应对措施,比如搜救行动、紧急生命救治、转移安置、避难庇护、食品发放、家人追踪和儿童保护等行动。急救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常常很难确定在哪些地方可提供这些服务。尤其是面临大规模灾难和那些没有有效运转的基础医疗卫生和其它服务机构的地方。想办法了解有哪些服务和帮助,可以告知受助人相关的救助信息以及如何获得实用的帮助。心理急救要遵从有关危机管理部门的领导;要知晓有哪些紧急应对措施和可以用于帮助人们的资源;不要阻碍搜索、救援和突发事件医务人员的行动;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和所处角色的局限。心理救援莫孤立行动,否则会使自身陷入危险,将对整体协同救援造成消极影响,也不能连结受助者和他们需要的资源与帮助。
这次河南洪灾救援,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委会联合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及河南十几家地市级心理咨询师协会发起的“万众豫心”心理援助行动还没有开展大规模的心理援助行动,尚在等待政府的统一部署。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基层干部、解放军战士、消防官兵、蓝天救援队等对于受灾群众第一时间开展的生命救援、基本生活物资发放、转移安置等过程中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支持,也是中国特色的心理急救。
➃: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做好自身防护:要尽责地提供协助也意味着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作为一名心理急救施助者,危机情形下的经历也会影响你自己,或者你和你的家人也可能直接受到事件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自己的健康,确定自己具有帮助他人的专业能力、身心状态、时间和精力、家人的支持性态度是很重要的。照顾好自己才能为他人提供最好的帮助。而且在团队中,也要同时注意同事的健康状态,提醒大家不要熬夜和注意休息。自己出现情绪问题或替代性创伤时要有所觉察,也要觉察团队其他成员的情绪状态。
➎、如何做心理急救呢?
➀:事先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心理急救和做其他事情一样,需要做好事先准备。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首先是收集灾情信息和灾害事件影响情况的信息。危机情形通常是混乱的且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在进入一个危机事件处理地点之前,尽可能获知准确的消息。正如这次洪水灾害发生后,很多地方停电,交通中断,信息不通,很多地方不知道确切的灾情,更无法知道灾情整体情况,只能通过自媒体、官方媒体收集信息,通过政府对灾情的新闻发布会了解准确的信息。随着信息联络恢复,心理援助组织者需要通过救灾相关人员了解情况:
Ⅰ、灾情信息:到底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灾情?受灾人群数量?伤亡数量?房屋财产受损情况?
Ⅱ、救助信息:哪些人员准备提供基本需求比如紧急医疗,食品,饮用水,避难所和追踪家庭成员?人们在何地,以何种方式可以获得服务和帮助?还有哪些人在提供服务?有没有社区成员参与提供服务?
Ⅲ、安全信息:受助群众安置点是否安全?危机事件已结束还是仍会继续,环境中还有哪些危险?
其次是参与志愿者组织,联络政府部门。在河南洪灾的目前情况下个人不可以单独做心理急救工作,志愿者组织也不可以自己独立开展心理援助,需要尽快加入志愿者组织,而志愿者组织需要尽快向政府有关部门(如民政局、应急管理局、卫健委、教委等)或工会、共青团、妇联取得联系,了解社区、乡镇或企业、学校对心理援助的需要,等待政府统一部署。
➁:“三L”原则
开展心理急救,最重要的是遵守心理急救三原则,又称为“三L”原则,即“观察(Look)、倾听(Listen)和联系(Link)”。这些行动原则可以指导心理急救志愿者安全进入危机现场,更好地察看情形,接近受助者,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联系到实用的信息和帮助。
Ⅰ、观察(Look)
危机现场的情况变化迅速,在现场看到的情形可能与进入现场前了解的情况不同。因此,在提供心理帮助前花些时间,哪怕很短的时间来查看现场情况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如果在危机现场突然发现没有时间准备,那就可以快速扫视一下。这些时间能帮志愿者保持冷静,确认安全和在行动前思考周全。首先要观察环境是否安全?其次观察受助者是否安全?是否有严重身体或心理问题?明白自己的角色,尽力帮助有特别需要的人。对于伤势严重的人需要转介医疗人员或训练有素的人员进行生命急救。判断是否有严重应激反应,是否需要转介给精神科医生。最后还要观察是否有极度沮丧、十分痛苦的丧亲者、目睹死亡、经历死亡威胁或财产损失严重者,评估其应激水平属于良性应激还是不良应激或失功能应激。
Ⅱ、倾听
接近需要帮助的人们,询问他们的需求和担忧,帮助他们平复情绪。正确地倾听受助者,对于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求,帮助他们平静心情,提供合适的帮助是非常必要的。做好倾听,需要用好眼睛,察言观色、目光接触、表现出一心一意,全神贯注;还要用好耳朵,听语气语调和话外之音,真诚地倾听他们的关注之事;还要有关爱之心,关怀其衣食住行、生活起居、“问寒问暖问生计,耐心倾听放第一”并且表示尊重对方,不强迫询问事情经过。
(1)主动接近需要帮助的人们:接近时要尊重他人并考虑他们的文化背景,主动介绍自己是谁?来自哪里?来干嘛?自己所属志愿者机构是什么?询问需要提供帮助?如果可以,可以就近找到安全和安静的地方交谈。让受助者感到舒适,比如,可能的话提供饮用水、给孩子提供玩具。尽量保证受助者的安全。在安全的情况下,将受助者从危险的地方撤离。尽量保护受助者不被媒体曝光,保护他们隐私和尊严。如果受助者感到十分伤心、极度沮丧、非常困扰,或者有轻生倾向,要设法保证他不会独处,提供保护或陪伴。
(2)耐心询问受助者的需求和关注:根据观察,耐心询问人们的需求和关注点,找出他们当时最重要的需求,帮助他们整理出需要首要考虑的事情。
(3)倾听并且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和心情:靠近受助者不要强迫他们去谈话。假如他们愿意谈论发生了什么,就耐心倾听他们的谈论。如果他们感到非常困扰,就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平复冷静,尽量保证他们不会独处。有些经历危机事件的人们会很焦虑不安,他们会感到混乱或不知所措,身体会有应激反应比如颤抖哆嗦,呼吸困难,或感到心慌心悸。下面的方法可以帮助感到非常困扰的人们身心恢复稳定:
保持语调平静温和,交谈时保持一些眼神交流,提醒受助者你在帮助他们,如果属实,提醒他们现在是安全的,如果有人感到不真实或从周围的环境抽离了的感觉,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他们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联系。可以教他们这样做:
双脚踏地,感受稳定:站起来,双脚平放地面,感受双脚着地的感觉,感受大地的稳定性。
双侧刺激,交叉感受:用手指或双手轻敲膝盖、蝴蝶拍打双肩双臂。
打开五官,接触当下:觉察环境中那些不会引起困扰的事物,比如他们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让他们把所看所闻都告诉你。如,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
关注呼吸,腹式呼吸:鼓励他缓慢深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每次的一呼一吸上,感受呼吸之间气流温度的变化,感受身体的起伏或腹部的起伏。
Ⅲ、连接
就是指在救灾过程中帮助人们表达需求并联系相关服务,帮助人们应付问题,提供救助信息,帮助他们和亲人及社会支持取得联系。
A、帮助人们满足基本需求和获得服务:虽然我们基层政府会帮助灾区百姓解决基本生活所需,如食物,水,庇护所和卫生设施等。但是经历过这次洪灾或其他灾难、创伤痛苦事件的人们会感到脆弱、孤立或无能为力,他们的日常生活被彻底打乱。还要知道人们有哪些特殊需求,特别是弱势群体,如老弱病残孕群体,或者婴幼儿、产妇、严重疾病患者,他们如果不能获得日常支持就会濒临困境,或者资源匮乏的贫困人群,他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紧张、充满压力。因此,为人们联系实用的帮助也是心理急救的主要部分,必要时还要跟进受助者的情况。
B、帮助人们正确应对现实问题和生活挑战:灾害之后,深陷痛苦的人们会感到不知所措,内心担忧害怕。因此,需要帮助他们考虑最迫切的需求和怎样安排需求解决的优先顺序、轻重缓急。受助者通过处理几个问题可增强对情形的控制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记住:帮助人们确认来自身边的支持,比如可以提供及时帮助的朋友或家人;为人们满足自己的需求而给予实用的建议或救援信息(比如说明怎样可以登记取得食物配给或物资援助);询问人们曾经怎样成功处理以往的困难并肯定他们有能力来应对目前情形;询问怎样能使他们感觉好受些,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有效的、而不是消极的恶性循环的应对策略。
鼓励积极应对策略:充分休息,尽量有规律地进食和饮水;与家人和朋友连接、交谈,陪伴共度困难时光;和信赖的人讨论面临的生活或身心问题;多做有助于放松的运动(太极拳、八段锦、瑜伽、慢跑、步行、唱歌和小朋友玩耍)坚持锻炼身体;助人利他,帮助遭受危机的其他人;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
抵制消极应对策略:不要使用滥用药物、吸烟及饮酒;不要整天睡觉;不要连续工作不休息或放松;不要远离亲人和朋友;不要忽视个人基本卫生;不要使用暴力(语言攻击、自伤、自杀)。
C、提供信息:受危机事件影响的人们想要准确知道以下信息:这个事件本身;遭受影响的其他亲人;自身安全;自身权利;如何获得需要的服务和物品。
危机事件发生后要获得准确的信息可能是很困难的。当有关危机事件的信息被知晓和救援措施落实之时,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谣言很常见。你不可能在任何特定时候都拥有所有信息,但是无论你身处何处,只要有可能你都要:查明在什么地方能获得准确的信息,以及何时何地能够得到更新;在接近受助者并提供帮助之前,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信息;尽可能保持对危机事件,安全问题,可用服务,失踪者的下落或受伤人们情况等信息有一定的更新;确保人们被告知发生了什么以及任何相关计划;如有提供服务(健康服务、家庭追踪、住所及食物分配),确保人们知道他们能够利用它们;为当事人提供获取相关服务的联系方式,或者为其直接提供服务;确保弱势群体也能够知晓现有服务。
给受助者提供信息时:说明消息来源及可信度;只说你自己知道的信息-不要编造信息或给予错误的保证;确保消息准确易懂,重复消息确认人们能听见并理解消息内容;群体性给予消息受影响人士是种有用的方式,这样每个人都能听到同样的消息;让人们知道你会对他们更新最近进展,包括时间和地点。
提供消息时,应意识到施助者也会被人们因愤怒地认为你和其他人没能满足他们的期望而会被当作宣泄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应尽量保持冷静,多些理解和体谅。
Ⅳ、联系亲人和社会支持
事实证明,感到受到良好社会支持的受助者,相对于没有感到这种支持的人来说,在危机事件后能够更好地应对困境。因此,联系受助者和他们的亲人与社会支持系统是心理急救的一个重要部分。
帮助家庭保持关系,让孩子们和父母及亲人们在一起。
帮助人们与朋友和亲戚取得联系以便得到支援。例如:提供方法用电话联络亲人。
如果人们向你表达需要祷告、宗教仪式或是神职人员的支持会对他们有帮助,尽力帮助他们与宗教团体取得联系。
将受影响人士召集到一起,让他们互相帮助。例如:让人们帮助照顾老人,或是将没有家庭的人和其他社区成员连接一起。
➂:结束帮助
接下来做什么呢?何时结束以及如何结束帮助取决于危机事件的实际情况、你的角色和处境以及受助者的需要。对当前处境情况下,受助者的需要和你自身的需要做出最佳的判断。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和受助者说你将准备离开,如果有人接替你的工作,尝试将他们介绍给受助者认识。如果你联系了其他服务机构来照顾受助者,应将该信息告知受助者并确认受助者有与该机构的联系方式。无论与受助者相处的怎么样,都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与他们告别并祝福他们。
要记住,心理急救往往是一次性的干预,只能帮助人们一段很短的时间,当然,心理援助需要持续开展。受影响的人群最终还是需要依靠自己的应对能力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来恢复生活生产秩序。帮助人们自助并且重拾对情况的掌握权很重要。